池塘养殖三级过滤尾水处理模式
一、模式简介
该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开展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沟渠、空地等地方开挖并修建水泥池,通过修建水泥池并添加滤料来完成。该模式适用性强,适用于30亩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和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操作相对简单,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工艺流程明确,溢水装置等设计利用水压实现微流水状态,运行成本较低。
二、技术原理
该模式充分利用填料高效过滤的优势,能有效去除养殖尾水中颗粒物质。采用溢流系统→弧形筛→碎石过滤→细沙过滤→陶粒过滤+生物降解的工艺流程,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三、技术要点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主要包括养殖池塘→溢流系统→弧形筛→碎石过滤→细沙过滤→陶粒过滤+生物降解。经过以上工艺流程处理后的养殖水循环再利用或达标排放。治理后,COD、总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的,循环再利用;如需排入河湖的养殖水,其主要指标不低于受纳水体的排放标准。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设施面积占比建议如下:四大家鱼、罗非鱼,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虾类,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2%;蟹类,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1.5%;杂交鳢、加州鲈、太阳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5%。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与设备:治理设施主要是通过修建水泥池来完成,在排水沟渠、空地等地方开挖并且修建水泥池。水泥池呈长方形,可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选择宽度,宽度在0.5~2.0m之间。水泥池填料分多级,分别为碎石过滤池、细沙过滤池、陶粒过滤池。
溢水装置:池塘底部铺设PVC排水管道,并用水泥固定PVC管,PVC管上方打孔,孔径为5cm。利用水压使整个系统处于微流水状态,将多余池塘水排入下级过滤池。
碎石过滤池:在碎石过滤池上方设置弧形筛对池塘水进行初步过滤,弧形筛呈45°倾斜,网目为60~100目,底部安装集污槽,用于弧形筛过滤固体物质收集。碎石池主体为碎石填料,对池塘水中悬浮物进行吸附过滤,滤料最大粒径大于5cm。碎石池下方设置孔状挡板,距离底部20cm,孔直径小于碎石直径,定期清理碎石池底层沉淀物。
细沙过滤池:细沙池下方设置孔状挡板,孔直径小于细沙直径,挡板距离底层20cm。细沙池底层与碎石池连通,对过滤水中悬浮物质和颗粒物进一步过滤和吸附。
陶粒过滤池:陶粒过滤池上方与细沙过滤池连通,连通孔低于池塘水排水孔。填料选择多孔吸附介质陶粒,过滤水中悬浮物质及颗粒物质,滤料粒径约为1~2cm。适量添加复合微生物,以充分分解水中污染物。
三级过滤池尾水处理工艺示意图。
四、应用范围
适用于30亩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
五、典型案例
佛山市某水产企业尾水处理模式
1.建设简介
建设内容有进出水管网的改造提升、边界河涌改造沉淀池和生态沟渠设施、净化池塘多级净化设施、微孔曝气系统、电力配套设施、自动化水质检测系统。
2.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该系统处理后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上均达到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44/2462-2024)淡水养殖一级或二级标准。
3.建设成本
项目投入97.88万元,每亩约4000元(包含池塘升级改造)。
4.运维成本
维护费用主要包括用于疏通排水管道以及滤材的清理以及系统运营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