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底排污尾水处理模式
一、模式简介
该模式将池塘设计为漏斗状,在结构上能及时排放池塘底部沉积的残饵粪便,减少残饵粪便在池塘中崩解,为池塘良好水质保持起到了关键作用;设施小,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养殖面积。
二、技术原理
利用物理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养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设施,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含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废弃物的废水排出池塘,经固液分离、过滤、鱼菜共生净化等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而固体有机颗粒物可作为农作物有机肥。
三、技术要点
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养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统→固液分离池→鱼菜共生。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与设备:
池塘底排污系统包括池塘底部改造、底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出口竖井、排污阀门等组成。
池塘底部改造:底排污池塘的建设要符合池塘养殖场的主体建筑,其形状、面积、深度和塘底主要取决于地形、养殖品种等要求,一般为长方形,四角取圆以利池水旋转,东西向,长宽比为2~4:1,池塘埂子的坡比和护坡形式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确定。池塘底部坡度为0.2%~7%。并在池塘最低处修建排污口。
塘底排污口:池塘排污口位于池塘底部最低处。为方形,长、宽、深分别为80cm、80cm、40cm(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呈15~30°的锅底形。排污口挡水板呈正方形,有4个支撑点,顶盖与排污口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管口面积。
排污管道:排污管为PVC管。分支排污管直径依据池塘大小制定,通常池塘小于30亩的排污管直径为110~160mm,池塘大于30亩的排污管直径为200mm;一般总排污管直径为315mm,池塘规格较小可缩小总排污管直径。
排污出口竖井:用于安置排污出口抽插开关的立方体水泥井。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便于池塘养殖固体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其具体的高差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确定底部的高程建设;当池塘无高位差或高位差较小时,小于5亩的池塘最好多个池塘共用一竖井,大于5亩的池塘最好2个池塘共用一竖井。竖井内插管口的修建为一个插管对应一个插管口,插管口为锅底形,高度约为10cm。
固液分离池:可采用自然沉淀法或微滤机将养殖沉积物分离为固形物和分离液。面积约为养殖面积的0.1%~0.5%。分离出的固体经集粪池收集后,经晾晒堆积腐熟后,作为农家肥使用。分离液进入鱼菜共生池。
鱼菜共生池:池的面积为养殖池塘的10%,种植水生蔬菜的浮床面积为鱼菜共生池面积的10%~30%。池内合理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增氧设备配备。底排污池塘配套使用微孔增氧机、表曝机、水车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或涌浪机等多种增氧设施进行复合增氧。每亩配0.7kW以上功率增氧设施。水车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安装在投饵区外缘附近,叶轮增氧机、涌浪机要远离投饵台。
池塘养殖底排污尾水处理工艺示意图。
四、应用范围
山区池塘、小型水库等有水位差的养殖模式或淡水高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