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一渠”尾水处理模式
一、模式简介
该系统由生态沟渠和净化池组成,通过物理沉淀和系统植物、微生物等综合净化作用进行养殖尾水处理。该系统设计简单,易于操作和维护;设施建设占用面积少,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要求较低,建设成本低,维护简单;处理后的尾水可以循环再利用,节约水资源。
二、技术原理
利用物理沉淀和系统植物、微生物等综合净化作用进行养殖尾水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三、技术要点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须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5%。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养殖池塘→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养殖池塘。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与设备:
生态沟渠:用于延长水流时间,提升固体悬浮物沉淀效果。利用养殖区域内原有排水渠或周边河沟通过加宽和挖深等方式进行改造而成,沟渠坡岸原则上不硬化,坡岸种植绿化植物,沟渠中布设人工生物填料或浮床,种植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
生态净化池:池中配置微孔曝气系统、水车曝气系统、叶轮曝气系统和喷泉式曝气系统中的几种进行组合。通过曝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实现养殖水体的高效循环利用。同时利用不同营养层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去除水体污染物。池内可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覆盖面积不小于生态净化池40%);合理放养鲢、鳙、贝类等滤食性水生动物。一般生态净化池底部种植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浮叶植物(如睡莲),四周岸边种植挺水植物(茭白、美人蕉、鸢尾等),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分类搭配,保证四季均有植物生长,严禁栽种水浮莲等入侵植物。
分散型池塘“一池一渠”简易尾水处理工艺示意图。
四、应用范围
适用于30亩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
五、典型案例
佛山三水区某水产企业“一池一渠”尾水处理模式。
1.建设简介
有建设进排水管网、生态沟渠、尾水处理池等。
2.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该系统处理后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上均达到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44/2462-2024)淡水养殖一级或二级标准。
3.建设成本
项目投入136.67万元,改造面积共166.7亩,每亩约8000元(包含池塘改造)。
4.运维成本
电费每月约350元(约550度电),主要电费为750w分水沙井水泵,水流通方式主要依靠高位蓄水池进行水体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