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池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一、模式简介
该处理技术对于高位池养殖尾水能有效分离大颗粒污染物及高效净化溶解性污染物,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系统日常运行维护难度和费用均较低,操作简单。
二、技术原理
以实施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的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的治理思路,采用“预处理+三池两坝”处理工艺进行尾水治理。养殖尾水首先经排水沙井网隔进行粗过滤,分离虾壳、死虾、残饵等大颗粒污染物后,排入初沉池(一级池)进行沉淀过滤处理;再进入生物净化池(二级池)做进一步净化处理;最后进入理化净化池(三级池),经沉淀净化后排放。回收三个池的沉积物,经过干燥、集中发酵后生产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
三、技术要点
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生态沟渠→排水沙井网隔→初沉池(一级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二级池)→过滤坝→理化净化池(三级池)。原则上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对于特殊情况需要排出养殖场的尾水水质应达到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44/2462 - 2024)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10%~16%。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与设备:
排水沙井网隔:养殖尾水首先经过排水沙井网隔,分离虾壳、死虾、残饵等大颗粒污染物,进行粗过滤。可用黑水虻进行分解或者利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堆肥。
一级沉淀池:沉淀池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水体中悬浮物、排泄物、残渣等物质。沉淀池大小约占处理设施总面积的45%,尽量挖深,水深不少于2.5m。在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型挡水设施,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池中可用40~80目网片分隔过滤2~3次以降低流速,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至池底,还可以在池中养鲻鱼等滤(杂)食性鱼类,吃去池中的残饵、虾粪等残留物,滤食部分藻类。
二级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面积占处理面积的25%。主要是利用不同营养层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地去除水体污染物。可以安装毛刷,以降低流速,培养大量微生物吸附水中多余硫化物和氨氮,净化水质。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耐盐性水草,以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池内可以养殖螺贝等底栖动物,如蚝、沙蚕、缢蛏、杂色蛤等,进一步增加生物净化效果。经过生物净化池处理的上清水进入三级净化池。
三级理化净化池:理化净化池主要运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最大程度地去除水体污染物。安装增氧设备强曝气,可中间布设喷泉式曝气机,水体中安装喷气机或气管、气石进行立体曝气,通过增加水体溶解氧来氧化分解有害物质,可适当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进行消毒处理。作为整个工艺最后一级净化设施,在整个处理工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最终达到排放要求。理化净化池面积占处理面积的30%。
生态坡:在排水沟两侧或池塘边有条件的可以增设生态坡,一般是利用砂石、绿化砖、植被网等固着物铺设在水沟或池塘边坡上,在其上栽种植物,通过生态坡的渗滤作用和植物吸收截流作用去除水体中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过滤坝:在一级沉淀池与二级生物净化池和三级理化净化池之间建设过滤坝,在坝体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滤料可选择牡蛎壳(蚝壳)、碎石、鹅卵石、小石子、棕片、陶瓷珠等填充物介质,能起到吸附污水中的泥浆等作用。
粪污收集及资源化利用。三个池的沉积物回收进行固液分离。可采用自然沉淀法或微滤机将沉积物分离为固形物和分离液。经分离的固体再经集粪池收集、晾晒堆积腐熟后,作为有机肥再利用。
海水高位池养殖尾水处理工艺示意图。
四、应用范围
适用于沿海高位池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