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乌鳢健康养殖模式与典型案例
一、池塘健康养殖模式
池塘高密度健康养殖是广东地区乌鳢养殖的主要模式。该模式以自然水源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水质调控、精准饲料投喂和生态化尾水处理,有效降低养殖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保障高产的同时,注重病害防控与药物规范使用,显著提升乌鳢生长速度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一)技术要点
1.养殖条件
应挑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且无污染的区域。所用水源必须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池塘面积以5~8亩为宜,池深需达到3.0~3.5米,养殖期间水深保持在2.5~3.0米。适宜的水深既能维持水体稳定的温度和溶氧环境,又可满足乌鳢对生活空间的需求。池底要平坦,以泥沙质为佳,淤泥厚度不得超过15厘米,过厚的淤泥会大量消耗水体溶氧,滋生有害病菌。此外,池塘需配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渠与排水渠严格分离,有效防止交叉污染,避免因水质问题引发乌鳢病害。
2.池塘准备
在乌鳢放养前至少半个月,需排干池水,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淤泥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物,在养殖过程中会分解消耗大量溶氧,还可能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乌鳢的生长造成危害。清除淤泥后,将池底曝晒数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初步消毒杀菌。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能有效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寄生虫和野杂鱼。曝晒5天后,向池塘注水至1.0~1.5米,为后续的养殖工作做好准备。为给乌鳢营造一个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可沿池边移水生植物,形成1.5~2.0米宽的水草带,可为乌鳢提供遮荫场所,降低水温,减少乌鳢因高温产生的应激反应。
3.鱼种放养
要选择可溯源、经检疫无疫病的优质苗种,并要求提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这可确保苗种不携带病原体,降低养殖过程中的发病风险。苗种规格要均匀整齐,尾重20~100克,避免因规格差异过大导致抢食不均,影响整体生长。苗种应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伤病,游动活泼。在高密度单养模式下,亩放养量6000~8000尾。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池塘空间,又可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为调控藻类平衡,改善水质,可搭配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每亩投放50~100尾。鲢、鳙鱼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可有效控制藻类繁殖,维持水体生态平衡。鱼种入池前,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杀灭鱼体表面携带的病原体。在放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温温差,确保温差在2℃以内,防止鱼种因水温骤变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成活率。
4.养殖管理
饲料投喂:全程投喂乌鳢专用膨化颗粒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需≥40%,以满足乌鳢生长对蛋白质的需求。每日投喂2次,上午8:00~9:00,下午3:00~4:00。在池塘中固定食台进行投喂,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日投喂量根据鱼体重的1%~8%进行调整。水温≥15℃时开始投喂,随着水温升高,乌鳢的摄食量逐渐增加;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乌鳢的新陈代谢减缓,应停止投喂。
水质调控:高温季节,水体中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水质容易恶化,每3~5天需换水10~15厘米。其他季节,每7~10天换水20~30厘米。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定期泼洒EM菌或芽孢杆菌,每亩用量3~5千克,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维持水体微生态平衡。每隔一段时间,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pH,每亩用量15千克,将pH值维持在7.0~8.5。
病害防控:每10~15天交替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消毒水体。每月拌喂黄芪多糖、大蒜素等中草药3~5天,可提高乌鳢的抗病能力。当乌鳢发病时,要结合药敏试验选择合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安全。
5.尾水处理
三池两坝设施:乌鳢养殖产生的尾水需经过严格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尾水首先经生态沟渠初步过滤,去除大颗粒杂质。然后进入沉淀池,使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到底部。接着通过过滤坝进一步过滤,去除细小颗粒。之后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增加水体溶氧,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最后进入生态净化池,结合微滤机、砂滤罐及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空心菜)进行深度净化。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经过这一系列处理,确保尾水达标排放。
循环利用:处理后的尾水可回用于养殖,配套面积占比5%~10%的净化池,对回用水进行再次净化处理。通过尾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6.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都要进行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如水体颜色、透明度、气味等,判断水质是否正常。同时,观察鱼群活动情况,查看是否有鱼体异常、浮头现象。还要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详细记录水温、投喂量、用药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为后续的养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当水体溶氧<4毫克/升、氨氮>1.5毫克/升等异常情况发生时,立即换水20%~30%,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同时开启增氧设备,增加水体溶氧。同步泼洒硝化细菌,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克。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7.应用范围
该模式可在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区推广,池塘面积5~8亩,水深2.5~3.5米的条件下效果更佳。通过合理的鱼种放养、科学的饲料投喂、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鱼类品质。同时,该模式注重生态保护,减少药物使用,对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典型案例:东莞市高埗渔乐科技养殖场
1.基本情况
东莞市高埗渔乐科技养殖场位于“岭南水乡”东莞市高埗镇,是珠三角地区乌鳢集约化养殖的现代化示范基地。养殖场以乌鳢为核心品种,构建起80亩标准化养殖池塘与20亩“三池两坝+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相结合的循环养殖体系,年产出优质乌鳢商品鱼约800吨。通过创新应用“物理沉淀池拦截杂质、生态坝生物净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三级尾水治理工艺,实现养殖废水全流程资源化利用,达到环保排放标准。企业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将传统养殖模式升级为“健康投喂-水质调控-尾水回用”绿色闭环系统,获评“东莞市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作为区域特色水产标杆,该场持续探索低碳养殖路径,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养殖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生态化池塘改造,采用连片池塘标准化设计,配备底排污系统、生态沟渠和多级净化塘,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安装溶氧、pH值、水温等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预警调控环境。
尾水处理:采用“三池两坝+人工湿地”处理模式,人工湿地中种植多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经过处理,尾水净化后循环利用。
3.质量安全控制
绿色投喂:按乌鳢的生长阶段定制蛋白饲料,根据其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调整饲料配方。投喂量依据鱼体生长情况、水温、水质等因素,精准控制投喂量,减少残饵污染。
无抗养殖:通过混养滤食性鱼类调控藻相,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搭配中草药制剂防控病害,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实现零抗生素使用,生产出绿色健康的乌鳢产品。
4.养殖效果
通过生态养殖技术,饲料系数降低至1.2,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成活率提高至90%,保障了养殖产量,带动周边20余户养殖户增收,推动了当地乌鳢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化生态养殖模式
本模式以“数字驱动、生态循环”为核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养殖体系,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水质监测、精准投喂、病害预警等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养殖池塘面积8~10亩,水深2~2.5米,配备智能设备与生态调节设施,形成“数据采集-智能调控-尾水回用”闭环系统。模式实施后,亩产乌鳢达5000千克,药残合格率100%,尾水循环利用率70%,人力成本降低30%,为水产养殖绿色转型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一)技术要点
1.设施建设与设备配置
水质监测系统:部署多参数传感器(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实时数据同步至云端平台,触发阈值自动报警。
智能投饲机:采用360度抛料技术,覆盖半径20~50米,精准控制投喂量与频次(误差率≤5%),同步改善采食区溶氧分布。
智能增氧机:基于溶氧阈值(≥5毫克/升)自动启停,配备断电报警系统(电话+短信双重预警),确保设备全天候运行。
生态调节设施:配套生态浮床及微生物反应池,构建尾水生物净化系统,污染物削减率超60%。
2.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平台:集成投喂量、库存、水质等数据,生成可视化报表(日/周/月维度),支持远程调控与决策优化。
生长模型应用:根据乌鳢生长阶段动态调整饲料配方(粗蛋白≥42%)及投喂策略(日投喂量1.5%~3.0%体重),饲料系数≤1.2。
3.尾水处理与循环利用
尾水成分:养殖周期(8~10个月)内,每亩尾水量3500~4500立方米,含氨氮(1.2~2.0毫克/升)、总磷(0.3~0.5毫克/升)及悬浮物(70~110毫克/升)。
处理流程:尾水经生态浮床吸收氮磷(效率>50%)、微生物制剂降解有机物后,70%回用至养殖池,剩余达标排放至农田沟渠,实现循环利用率70%。
4.病害综合防控
主要病害:流行性溃疡综合征,春季高发(水温15~20℃),感染率20%~30%,致死率10%~15%;细菌性肠炎,夏季投喂过量诱发,病鱼肠道充血、肛门红肿;寄生虫病,指环虫、车轮虫频发,与水质恶化直接相关。
防控措施:每15天泼洒二氧化氯(百万分之0.3~0.5)消毒水体;肠炎高发期投喂恩诺沙星药饵(10~15毫克/千克鱼体重),残留量控制在40~90微克/千克(国标≤100微克/千克);定期补充EM菌(2克/立方米)调节微生态平衡,病害发生率<5%。
5.质量安全控制
投入品监管:饲料选用ISO认证产品,禁用抗生素及违禁添加剂;建立渔药采购台账,严格执行休药期。
全程追溯:应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养殖数据,产品上市前经第三方检测(药残、重金属),合格率100%,附带电子合格证。
6.应用范围
适用于土地集约化程度高、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区域(如城市近郊、工业园区等),尤其适合规模化企业或合作社。模式通过数字化替代人工、生态化降低污染,可满足全年稳定供应及出口品质要求,但需配套稳定电力(亩均电费0.6万元/年)及专业运维团队。初期设备投资较高(亩均8.11万元),建议通过政策补贴或“企业+农户”联营模式分摊成本。
(二)典型案例: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集水产种苗繁育、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销售服务于一体,是珠三角特色水产养殖标杆基地。依托2000余亩标准化养殖场,联合科研机构培育“乌斑杂交”杂交鳢,创新采用“工厂化循环水+池塘生态养殖”复合模式,配套智能水质监测与微生物调控技术,实现绿色高效生产。通过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和无公害认证,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及华东地区,形成多维销售网络和协同发展的市场布局。企业先后获评“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
2.养殖技术要点
设施创新:采用“工厂化循环水+池塘生态养殖”复合模式,配备智能水质监测与微生物调控技术。
绿色生产:培育“乌斑杂交鳢”杂交鳢,具有生长快、抗病强、饵料系数低等优势。
3.质量安全控制
标准化生产:制定严格的技术规程,统一苗种、饲料、水质管理标准。
品牌建设:构建多维销售网络,形成活鲜、冰鲜、深加工产品协同发展。
4.养殖效果
经济效益:年产优质商品鳢超800吨,产值可观。
生态效益:实现绿色高效生产,符合环保政策和食品安全要求。
社会效益:引领杂交鳢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