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联农带农粤匠故事——广东乡村工匠亮相全国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活动
9月26日至27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匠美乡村、美美与共”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作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要系列活动,活动设匠心传承、匠品生活、匠富乡亲、匠智数创和东方匠礼等主题展区,以技能为媒,生动展现中国农民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风采。其中,广东3名乡村工匠名师携编织扎制、文房制作、剪纸刻绘的“绝活”精彩亮相,用一件件匠心之作讲述联农带农的粤匠故事。
以“匠”兴产,小蒸笼织出3.4亿元产业集群
在广东展区,自带竹香的泗纶蒸笼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作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张群英引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一边向乡亲传授编织扎制技艺,一边稳定收购蒸笼半成品及原料,带动2000多农户每年增收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同时她还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欧美等地发展长期客源,仅9月就有超12000套产品出口日本。如今,泗纶蒸笼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和85%,一个个小蒸笼为当地“织就”规模达3.4亿元的罗竹产业集群,也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好行业。“接下来,还会和高校深度合作,研发提高选料制作效率的机械化设备,为编织蒸笼这项老手艺提质增效!”张群英表示。
当前,在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工匠已成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富民兴村的重要力量。广东通过支持乡村工匠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持续激发其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创新活力,让“匠心”转化为致富动能。
张群英携各式泗纶蒸笼参展。
以“匠”育才,“千师万匠”点燃致富梦
乡村工匠是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深入实施“千师万匠”“广东匠人”等乡村工匠培育行动,让乡村工匠成为技能传承的“火种”,带领大批农村青年走上技能致富道路。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郑天旭就是其中的代表。
多年来,郑天旭在多所职业院校担任客座教授,累计向300多名学生传授端砚制作技艺,引导140余名农村青年从事工艺美术行业,还为近百名农村学子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指导,培养出多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工美新星、轻工能手。“不仅要让延续千年的端砚制作后继有人,更要带着更多农村青年靠技能吃饭、靠手艺致富。”郑天旭表示,他将与社会组织一道,推动产教融合,推出更多端砚人才培训品牌,壮大技艺传承队伍。
郑天旭为参观者介绍端砚。
截至目前,广东已评出各类乡村工匠1.2万余人,越来越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匠人力量正在南粤乡村涌现,正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匠”兴文,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乡村工匠是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重要作用。广东着力引导乡村工匠当好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弘扬者,在推动农文旅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凭借潮州剪纸技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黄朝阳举办展演超千场次,为乡村旅游聚人气;创作特色农产品剪纸IP,助力特色农产品打开市场;大力开展送技下乡、非遗进校等活动,让剪纸技艺走进更多人视野,助力农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振兴。不仅如此,他还创办文化公司,开发融入剪纸元素的折扇、冰箱贴、护手霜等文创产品,在潮州旅游景点热销,让“老技艺”在文旅市场展现新前景。
“我希望能把更多的贴花样式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让剪纸走进千家万户,在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中永不磨灭,生生不息。”黄朝阳的愿景,是广东乡村工匠传承文化、赋能文旅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广东推动乡村工匠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有益探索。
黄朝阳现场演示潮州剪纸技艺。
乡村工匠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广东一系列培育帮扶举措的支撑。扎金花app 帮扶处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广东将继续深挖乡村工匠资源、完善培育与评价体系、支持创办特色企业、打造工匠品牌,有效激发乡村工匠活力。同时,将坚持做好产业融合、品牌打造、资源共享、人才成长、联农带农五大文章,推动乡村工匠队伍持续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让更多匠心匠力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