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新闻发布会
8月8日(周五)下午3时,广东省新闻办举行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新闻发布会,邀请阳江市人民政府、扎金花app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等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情况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成效,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广东省委宣传部外宣一处一级调研员 邓广志: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将于8月中旬在广东阳江海陵岛举办。今天,我们邀请到南海开渔季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本届南海开渔季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关天表先生,扎金花app 二级巡视员罗一心先生,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艺超先生。
现在,请关天表副市长介绍有关情况。
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关天表: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筹办情况。首先,我谨代表阳江市委、市政府,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阳江农文旅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届南海(阳江)开渔活动于2003年7月举办,迄今已举办22届,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阳江市海陵岛拉开帷幕。本活动由扎金花 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阳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阳江市农业农村局、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为使本届开渔季活动办得更具特色,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新活动。接下来,由我来向大家详细介绍本届开渔季活动的筹备情况以及具体安排。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今年南海伏季休渔期将于8月16日结束,一年一度的开渔活动,既是我省沿海各地“千帆竞发”的“发令枪”,也是展示渔业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举办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举措,充分彰显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重视。南海(阳江)开渔季是目前广东省保留的重大开渔活动,践行了广东“宜渔则渔”的发展理念,逐步发展成为展示广东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激活海洋经济、守护渔民福祉、传承岭南文化的具体抓手,为全国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积极探索。阳江将以该活动为契机,持续打造“中国南海渔都”,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蓝色力量”。
二、活动具体安排及特色亮点
从第一届开渔活动开始,阳江市委、市政府就确定了“以活动促产业、以产业兴旅游”这一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活动已成为广东省内引爆旅游热点、撬动关联消费和塑造文旅品牌的“顶流”。今年的开渔季活动亮点可以用“南海千帆竞发、疍家风土人情、靓丽滨海旅游”三大关键词概括,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场景体验特色鲜明。以“开渔令发布”为核心的标志性场景中,3400余艘渔船将与万千南海渔船一起,有序驶向丰饶的南海渔场,是历届开渔季活动集中出动渔船最多的一次,将“向海而兴、耕海牧渔”的海洋文化具象化为磅礴的视觉盛宴,既展现了阳江渔业的活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极具冲击力的观光体验,成为开渔季最具辨识度的文旅符号。
二是传统民俗沉浸式呈现。尊古法古礼举办的祭海活动作为穿越古今的精神对话,通过古老而庄严的仪式传递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活动;“渔家婚嫁习俗”通过鲜艳服饰、特色礼仪和喜庆氛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疍家人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根脉,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
三是滨海嘉年华丰富多元。沙滩音乐节、世界模特大赛、夜光风筝嘉年华、西海岸滨海摄影大赛、大角湾烟花秀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配套活动为开渔季活动注入时尚活力,让开渔季从“单一仪式”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吸引大量游客聚集,显著提升区域旅游热度;游客激增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旅游全链条消费,显著增加地方旅游收入,惠及渔民及沿岸居民;同时,将传统渔业生产活动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深度展示海洋文化、疍家风情,有效提升区域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辨识度,塑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
这些亮点既深挖了阳江海洋文化的传统底蕴,展现“文化+产业”深度绑定的特色模式,又凸显了阳江“绿能之都 海丝名城”的独特魅力。
三、活动保障情况
为确保开渔季各项活动有序推进,组委会成立了交通及安全保卫组、卫生防控组、医疗保障组、食品安全保障组、外联组、环境保障组、经费保障组、海上安保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等一共11个工作组,各工作组组长由阳江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工作责任层层压实。安保、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丰富了交通疏导、食宿供给等配套服务,通过优化出行指引、拓宽服务渠道等举措,切实保障群众出行便利,让大家在安心参与活动的同时,尽享开渔季的独特魅力,同时,对活动现场及关键环节的应急预案已经进行了反复演练与调试;卫生防疫部门对岛内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消杀,全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屏障。组委会将安全保障放在今年开渔季的重中之重,全力保障活动期间安全无忧、秩序井然。
各位朋友!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的大幕即将盛大开启!在此,我们以海陵岛的碧波为信,以闸坡渔港的灯塔为引,向五湖四海、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发出最盛情、最诚挚的邀请!也期待各位媒体朋友妙笔生花、镜头传神,积极传递阳江的海洋之美、发展之姿、人民之谊!
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广志:
谢谢关副市长。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开渔活动本身是祈福渔业丰收的一个重要活动,大家也很关注建设海上新广东的情况,所以想请罗一心先生介绍一下广东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打造“粤海粮仓”的情况和成效。谢谢!
扎金花app 二级巡视员 罗一心: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南海开渔,既是渔民的节日,也展现着我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2023年以来,扎金花 联合相关部门及沿海地市,全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我省海水养殖产量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具体而言,主要抓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政策保障,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四梁八柱”。围绕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规划引领、政策保障两大体系和种业创新、装备创新、产业发展三大平台。印发实施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实施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17条措施和一级开发主体、“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渔港经济区等一揽子政策,构建起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是抓种业攻关,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跃居全国首位。依托种业创新中心,搭建“拎包入住”式共享平台,汇聚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来粤开展技术攻关。在全国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巴浪鱼等人工繁育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池塘驯养,在省内首次突破红瓜子斑和海鲈全流程人工繁育技术。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一半,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
三是抓装备创新,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全国领先。依托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采用“业主制”+“赛马制”+“创投制”管理模式开展技术攻关。升降式桁架式网箱、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工船等一批新型智能装备相继下水;无人智能养殖投喂船、水下机器人、投喂无人机等行业关键技术设备投入实测应用。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517个、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15个、全国第三。
四是抓生态发展,“疏近用远”取得明显成效。实施“木改塑”工程,全省累计清拆传统网箱、蚝排超6万亩,推进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超5万亩。生态健康养殖取得实质进展,“鱼-贝-藻”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加快推广,“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五是抓项目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持续完善。围绕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了苗种繁育、装备制造、饲料动保、设施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及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的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努力打造“广东鲜品”区域公用品牌。我们创建了金鲳鱼、生蚝、海鲈等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三条两百亿级的产业链纵深发展。累计建设阳江海陵岛-阳西等5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启动建设一批省级渔港经济区,推动港产融合发展。
谢谢!
南方农村报记者:
我们知道南海开渔季已经在阳江举办了22届了,可以看出广东对于阳江的海洋经济是非常重视的。我想问一下关市长,阳江市近年来在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关天表:
阳江是海洋渔业大市,海洋资源禀赋突出,海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拥有8319.87平方公里可开发海域、504.35公里海岸(岛)线、122个海岛和52公里可开发港口码头岸线,逐步构建起绿色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海洋经济已成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期间,阳江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由2021年413.9亿元跃升至2024年495.5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4.4%,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30.4%。
2、绿色能源领跑全国,全市各类电力能源建成装机容量超2280万千瓦,居广东首位,其中绿色能源约占一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其中并网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占广东省一半,居全国第二;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项目700万千瓦,待竞配700万千瓦,均位居全国第一。国际风电城初具规模,汇聚了明阳、金风等30多家龙头企业,“世界风电看中国 海上风电看阳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3、临港工业发展迅速。我们大力打造千亿级先进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带动海工装备、数控机床、五金刀剪等产业集群崛起,目前先进材料产业总产值达1300亿元,形成从冶炼到热冷轧、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4、现代渔业跨越发展,打造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其中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正在有序推进,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正在打造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是全国首创的,且从根本上改变海水养殖“看天吃饭”局面的创新型养殖模式。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采用大规模养殖技术+现有的重力式网箱技术,实施工业化、规模化养殖生产,兼具养殖、加工、旅游观光等功能,投产后养殖量预计五年达到25万吨,每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5、滨海旅游提质升级,构建“28个A级景区+6个文旅特色镇+N条精品线路”立体矩阵,国际风筝节、开渔季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年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55亿元。
开渔季是广东省重要的农文旅活动之一,不仅促进渔业振兴,还带动滨海旅游、餐饮、文化等产业发展。阳江通过办好南海开渔季,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上能源、海水种业、海工装备等产业,打造“蓝色粮仓”,加快实现蓝色崛起。
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
我们知道南海开渔季既是生产活动,也是文化活动,作为开渔季的主办地,请问林艺超副主任,海陵岛如何借力开渔季打造“渔业+文旅”产业融合新样板?今年预计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谢谢。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 林艺超:
谢谢媒体记者的提问。阳江市海陵岛是广东第四大海岛,曾先后获得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宝岛、中国十大美丽海岛、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区等荣誉称号。2024年第二十二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有力激活传统节庆、文化旅游和消费领域,为海陵岛带来旅游高峰。今年,我们将以承办十五运会赛事、举办南海(阳江)开渔季等重大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打造海陵国际旅游岛。
一是用好品牌效应。从第一届开渔季活动开始,我们就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以活动促产业,以产业兴文旅”的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探索,活动已成为广东省内引爆旅游热点、撬动关联消费和塑造文旅品牌的“顶流”。借助高质量的开渔季品牌活动,将有力推动发展壮大休闲渔业、渔旅、海钓等融合产业,丰富了渔码头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破圈”。
二是用足活动引流。今年的开渔季活动精心筹备了13项活动,为历年之最,有沙滩音乐节、世界模特大赛、夜光风筝嘉年华、西海岸滨海摄影大赛、大角湾烟花秀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配套活动为开渔季活动注入时尚活力,让开渔季从“单一仪式”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力,我们精心制定全面系统的宣传引流方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等多种宣传渠道,预测今年开渔季活动期间每日引爆近10万人流量,活动期间旅游收入超2亿元。
三是用活资源优势。本次活动深入挖掘海陵岛丰富的海丝文化、南宋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以“南海千帆竞发、疍家风土人情、靓丽滨海旅游”为核心关键词,整合非遗文化(渔家婚嫁)、滨海景观(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休闲体验(沙滩音乐节、烟花秀)等资源,形成“观开渔、品海鲜、赏民俗、游滨海”的特色旅游链条,塑造更多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在品牌活动和流量的引领下,海陵岛持续打响“滨海+”品牌,以“南海Ⅰ号”海丝文化为核心,加快整合渔业、体育、旅游、文化等资源,催生一批“滨海+”新业态,不断发展精品旅游片区,助力打造绿能之都的服务区和建设海丝名城的主阵地。
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请问罗一心二级巡视员,大家都知道南海休渔对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十分重要,现在除了落实好南海伏季休渔的政策外,在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养护方面,广东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谢谢。
扎金花app 二级巡视员 罗一心: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省是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5月1日-8月16日进行南海伏季休渔。
海洋伏季休渔通过在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旺季禁止或限制捕捞作业,让各类水生生物得以休养生息。一方面保护了海洋渔业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禁渔养海”,为渔业资源提供了恢复的窗口期,避免了渔业资源的枯竭,保障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也稳定了渔民的收入。
此外,我省还积极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大力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渔业资源养护措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传统人工鱼礁)示范区13个,覆盖海域面积1097.2平方公里,投放礁体1.7万余个,达到56.2万空立方米。人工鱼礁建设效益初步显现,渔业资源恢复速度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明显,对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我省按照农业农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要求,将增殖放流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科学、规范组织全省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21-2024年,全省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经济物种和珍贵濒危物种总计约11亿单位。根据增殖放流调查评估显示,增殖放流后拖网海域跟踪调查平均渔业资源密度是本底调查的1.5倍以上,重要经济物种增殖放流资源贡献率大于2%,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阳江是广东省内重要的水产基地。请问阳江市关天表副市长,在开渔季期间,阳江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安全生产与市场供应?谢谢。
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关天表: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开渔季期间,我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坚持量质并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提供有力支撑。
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深入开展水上安全治理,推动形成“可感、可视、可控、可治”数字化管理格局,进一步筑牢渔业生产安全防线。我们用数字化平台盯住“船”。依托“粤水安”等数字化平台,对各类渔船开展认定、入册、发牌工作,全部安装AIS设备,通过监管5G网络全天候监测渔船海上作业状况,实时掌握船舶进出港状态、出海作业地点、停泊位置,大幅提升船舶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反应能力。我们用网格化管理守护“人”。在镇村设小组、末端设网格,建立安全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渔船所属村委会(居委会、渔委会、合作社),由党组织书记或负责人担任所辖渔船的网格长,村居干部和渔委会、合作社相关人员作为网格管理员,以分片包干包船方式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管理体系,推动实现“每一艘船舶都有人管”。我们用常态化监管控住“面”。协同海洋综合执法部门加大对“三无”船只的整治力度,近年来打击扣押一批“三无”船只、非法载客船只。定期到渔港、渔排等地开展安全生产检查,重点排查有无“三无”渔船载客现象以及安全设施设备有无配齐等情况,确保渔船“不安全不出海”。全市涉渔涉港安全事故零发生,渔业安全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在市场供应方面,我们加快打造“蓝色粮仓”,全力稳产保供,托起人民群众的“海鲜自由”。2024年,我市海水养殖产量达82.05万吨、增长2.53%。2025年上半年,我市海水养殖产量达38.5万吨,增长4.46%。我们向捕捞要空间,近年来,投入资金近6200万元,推进178艘渔船及船上设备更新改造,全市在册海洋捕捞渔船3400多艘,功率约35万千瓦,渔船普遍应用了海图、探鱼、全球卫星导航三合一先进助渔导航设备,进一步巩固提升海洋捕捞能力。我们向深海要增量,重力式深水网箱、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等持续扩大养殖规模,牧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省“补改投”资金,与民营企业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开展养殖合作,投放鱼苗550万尾,预计今年产量可达2200吨,产值超过7000万元。我们向设备要前景,全市今年将新增重力式深水网箱145个、桁架类养殖平台2个,其中“阳西一号”半潜式桁架类养殖平台正式动工。我们向冷链要韧劲,积极协助企业申报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项目,近两年已获省级资金支持367万元。我们向质量要口碑,严格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绿色养殖,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渔业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全省前列。
谢谢!
主持人邓广志: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